此書極力倡導飲食與文化的結合,認為飲食業的競爭,最終是文化的競爭。 因此,彰顯文化特色,突出文化意蘊應是現代餐飲業的時代要求,唯其如此,中國烹飪文化才能在實踐中得到發揚光大。通過本書,您將輕鬆了解中國烹飪體系、理論與概況,還有中國飲食文化的特色美。 作為重慶人的熊四智先生,對川菜發展的貢獻是不能不被提及的。上世紀,他策劃參與編撰的《川菜烹飪事典》,是大陸第一部介紹、總結地方菜系發展歷史、烹調技藝和烹飪科學知識的工具書,為川菜文化的系統研究打下了理論基礎。 熊四智提出「食在中國,味在四川」的觀點以及對川菜味型和技法的理論總結,不但擴大了川菜的影響,也豐富和發展了川菜文化的內涵。 ![]() 熊四智先生,ㄧ生為了自己所鍾愛的事業,筆耕不輟。本論文集是熊四智先生幾十年心血的凝結,是熊先生在飲食烹飪學術之路上艱辛跋涉的足跡。此書內容有以下特點: 一是以論文為主。從400餘篇文章中選出最能代表熊四智先生學術觀點的文章。 二是以序跋為輔。主要搜集熊四智先生為自己的專著和他人的專著寫的序跋,並兼及一些書評文章。 三是以書目為附。羅列熊四智先生出版的獨著、合著的圖書目錄。 內容精華: 中國烹飪技術和藝術及其理論的發展主要集中在五個方面:「即沒有片面性的健康標準;將飲食與生存、享受融為一體;食物結構符合養生健身需要;五味調和之美在一『甘』字;人文教化,通情達理,飲德食和。」即中國烹飪文化思想核心以及一切飲食活動都是為了人,為了人的生存、享受。 但沒有對中國五千年烹飪文化的瞭解,就談不上繼承;沒有對優秀烹飪文化傳統的繼承,何來發揚光大,更談不上適應現代化和國際烹飪交流需要的開拓、創新。 中國的美食藝術有其自己的藝術特點。其表現形態,它屬空間藝術;其物質材料和形體結構,它屬造型藝術;其展示方式,它屬靜態藝術;就審美主體的感受和反映途徑來說,它屬於視覺、味覺、嗅覺、觸覺同時感受的綜合藝術。簡言之,它是以烹飪技術加工成的美食品為審美物件,滿足人們飲食實用與審美相結合的藝術。 而美食藝術的源頭就是充斥在生活中的烹飪文化和飲食文化。烹飪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為生存、發展、享受需要,所創造和積累的烹飪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飲食文化則是在消費烹飪加工而成的飲食品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觀念、制度、習俗、禮儀、規範,以及反映這些方面積澱的文化遺產。 也就是說專業烹飪工作者應當認識到民間菜是中國烹飪的根,我們的事廚者需要像音樂家、畫家、民間文學家那樣「采風」,去採集民間的烹飪作品,來豐富餐館的菜點。 有的廚師不大注意學習烹飪文化、科學、藝術知識,以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局限在烹飪技術範圍內具思苦想創新菜肴,結果菜肴新不起來,費力不討好。須知,創新菜肴的功夫往往在菜外啊。 |
||
560頁,14.8×21公分,單色 | ||
|
||